close
在認知行為理論中,有個重要的概念是非理性信念,而認知行為治療,就是要從經驗和事件中,找出非理性的信念,然後和案主一起討論和改變。
記得以前在讀理論的時候,就有討論過人常見的十種非理性信念,在實習的時候,也有瀏覽過網站,可以檢視自己有哪些非理性信念。
但在張紉老師的課中,討論到一個重要的視角,是理性、非理性沒有對錯之分,先從會談中去理解案主的脈絡,也同時從會談中去蒐集資訊,再去判斷是否為非理性的信念。 不要太快下判斷,就像自己也不喜歡被太快下判斷一樣吧。更何況,我也不喜歡理性、非理性這種二元的區分法。找出困擾的元素是什麼,從案主的脈絡和他討論要怎麼面對這個困擾。
打出來好像很沒什麼,要碰到具體的例子才能彰顯這樣視角的差異吧。
*有時候不急著用「例外問句」,而是讓案主去陳述他所認知的信念,是一種尊重的態度,也同時在蒐集資訊。
記得以前在讀理論的時候,就有討論過人常見的十種非理性信念,在實習的時候,也有瀏覽過網站,可以檢視自己有哪些非理性信念。
但在張紉老師的課中,討論到一個重要的視角,是理性、非理性沒有對錯之分,先從會談中去理解案主的脈絡,也同時從會談中去蒐集資訊,再去判斷是否為非理性的信念。 不要太快下判斷,就像自己也不喜歡被太快下判斷一樣吧。更何況,我也不喜歡理性、非理性這種二元的區分法。找出困擾的元素是什麼,從案主的脈絡和他討論要怎麼面對這個困擾。
打出來好像很沒什麼,要碰到具體的例子才能彰顯這樣視角的差異吧。
*有時候不急著用「例外問句」,而是讓案主去陳述他所認知的信念,是一種尊重的態度,也同時在蒐集資訊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