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小和從小嬰兒時期,就被泌乳顧問說是很有主見的孩子。到了一歲他坐上餐桌和全家一起吃飯時,已經會用手指點菜,選擇他喜歡吃的菜加菜。然後自己選要穿的襪子、出去散步多由他指揮和安排路線、玩具要怎麼玩也很有他自己的想法等等。在大多數無傷大雅的日常情境中,我們都尊重他的意見,順著他,也欣賞他。


最近這一個月,小和在日常表達的「不要」外,會伴隨著用力揮手打人的動作。

真是個當下看到會皺眉的不可愛動作。
「不可以打人」是心中浮現的第一句話,但真正在面對時,我試著先把這句話縮在口內,而有更多的觀察和理解。


我觀察到,小和在加強語氣表達時,會用肢體的打人來強調自己的意思。也有可能,是他想要人陪的時候,對正要去忙的媽媽有這樣無頭無腦的表達。還有可能,是阿祖說話時,小和有時不分青紅皂白就如此表達。



在這樣的觀察下,我和家人摸索出一些回應小和的方式:

理解孩子的需要,並且尊重他的決定。
像是現在還不想吃飯、不要玩這個玩具等等。告訴他「小和不想oo,媽媽聽到了/媽媽知道了」,這樣簡單的回應,大多就像魔法一樣,可以讓本來激動表達的小和穩定下來。
也有可能像是我要做家事,小和一直打我說「不要、不要」,我會回應他「要媽媽陪一起oo嗎」,小和也多會安定下來豪爽地說「好」。而我再視當時的情況,看是先陪一下孩子,或是邀請孩子一起做家事,等下再一起玩。或是有時需要延宕孩子當下的需要。

在沒有開放讓孩子選擇要不要時,
改用選擇題讓孩子決定。
如:要刷牙小和說不要的時候,詢問「想要爸爸刷牙還是媽媽刷牙」?然後用誇大的聲音發出刷刷刷的聲音,或唱著自創的刷牙歌。

或是用些好玩的方式,讓孩子回到現實。
例如:小和還賴在阿祖房間玩,但阿祖要睡覺,小和不肯離開,一直「不要、不要」的打阿祖的手。我們就順著他,跟他說「阿祖要睡覺了,小和跟阿祖一起睡喔」。然後把燈關起來,跟他說晚安,接著把門關上。結果不到一分鐘,小和就自己開門跑出來了,離開前還不忘揮手跟阿祖晚安。


還有,在適當的時機向小和反映阿祖的愛、也反映小和對阿祖的愛,並適時幫阿祖翻譯小和的意思。希望在愛和理解中,小和對阿祖能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。(媽媽我要先以身作則)





在這樣的磨合中,讓自己試著保持一份鬆鬆的態度,不因表象的行為而先僵固自己的緊張,而先去好奇孩子的需要是什麼、在表達些什麼,在理解、反映和回應後,才去教導孩子適宜的表達方式。
例如:小和打人太用力表達了,媽媽會痛,輕輕地表達就好。
(帶著小和搖搖手)「不要、不要」搖搖手就可以了,這樣可愛喔。

在我們和小和的經驗中,當孩子被理解、被回應、被適度的尊重後,再用語言或行動帶動他明白「不可以打人」,是好教的,也是輕鬆不費力的。而在磨出一定的默契後,有時當「不要、不要」伴隨打人的行為再度出現時,只要很簡單的回應和輕輕地提醒孩子,孩子就會自然停止這樣的動作。 


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不知道算不算開始了?期許自己在接續面對未來更多的「叛逆」時,能依然保持鬆鬆和有趣的態度,去支持孩子發展自己的主見、發展妥協的能力和彈性、學習適宜的表達方式,還有讓孩子在面對日常規矩或清潔要求時,能用更多趣味的方式讓自己喜歡或面對。



杯子喝奶  
今天開始讓小和用杯子喝睡前奶,要取代奶瓶囉。但也許在適應之前,要先幫他換一個更大的杯子,哈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lyi 的頭像
    flyi

    和樂無諍

    fl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