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是來實習後的機構參訪。是來之前梅羹老師介紹的陳茂全學長(Teddy)的機構,也正巧督導跟他熟識,就這樣順利地有這樣的機會。
去之前,督導給了我一些資料,主要是Teddy提出的一個Bridge理念,是mental health服務和primary care服務的一個連結,背後的脈絡是因為華人在遭遇心理衛生方面的困擾時,可能相關的概念不夠,不會去求助,可能彰顯在身體的不舒服上,也可能因為烙印感,種種原因,會延遲就醫和接受相關服務。
因此Bridge計畫希望整合mental health於primary care之中,強化基礎照顧提供者(也就是內科或家醫科醫生)心理衛生相關的知能,在病人接受服務時,醫生可以偵測及了解他們有沒有心理衛生相關的狀況,而轉介到精神科,同時病人在做健康檢查時,也要同時填寫憂鬱症的篩選量表,是做身心整體的健康檢查。同時Bridge計畫也放另一部份重心在教育社區民眾提高對心理衛生的覺察,減少烙印,以及提升服務的可及性。他們除了直接和間接服務外,也同時有進行研究。
這樣的服務理念和架構感覺很棒,也是針對華人文化所設計的,我一時想不到什麼問題,只是不知道推動和實行上會有哪些障礙。
機構參訪時,Teddy跟我們說了一下這樣服務的困境,他說這樣服務本來是設計服務短期個案,所謂短期,是一年少於12-24次的sessions,長期的個案則想轉介到社區中服務長期個案的機構,像我們的機構就是。但服務長期個案的機構太少,本身也有過長的waiting list,以致於個案根本沒地方送,只得自己接,而機構又沒有個案量的概念,所以愈接愈多,根本接不完,當然以機構的錢可以再多請人,但是這似乎也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。
我的督導也說這的確是個問題,我們機構本身就有waiting list很長的問題,不是嚴重的個案無法接受服務,也就是非得要嚴重的個案才能接受服務,因此本來輕微的個案在得不到服務的情況下,也變得嚴重了,這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理念有嚴重的矛盾!目前機構的策略是請part-time的社工接輕微的個案,但這個問題依然存在著。也使得機構與機構間的合作不易。這些問題是很大的問題,我也只能聽著了解著,很難談到什麼解決之道。
另外Teddy也做了另一件大事,是從去年一月開始,所有的紀錄電子化!他有秀給我看系統,那是整合所有科別的紀錄,每次就診的狀況、mental health examination、處遇計畫等等,而在非相關人士的選單中,則不會出現所有資訊,所以保密應該也是足夠的。那個系統是他們自己設計的,而想必推動上會遭受到許多困難,但他們還是做到了,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,真的很佩服!有決心有魄力的人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吧!電子化除了方便,節省空間外,在統計上也快速許多呢!
時間很趕,沒能多看環境,但這趟機構參訪很有收穫,不只是理念的學習,也感染到一股執行力。
- Aug 12 Sun 2007 21:45
機構參訪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